失信名单人数10年来首次下降——信用修复护航经营主体发展

发布时间:2025-04-27 06:44:00 浏览量:0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失信名单人数实现10年来首次下降。今年一季度,全国法院新纳入失信名单39.42万人次,同比继续下降9个百分点,同时人民法院完成信用修复超40万人次,失信名单人数延续2024年的负增长趋势。通过惩治失信和规范执行齐头并进,人民法院助力经营主体乘“信”再出发,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摆脱失信行为“阴影”

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在提升执行质效、倒逼被执行人主动履行、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据了解,人民法院运用信用修复证明机制,为纠正失信行为的被执行人第一时间修复信用,为其在融资信贷、政府采购、招标投标、市场准入、资质认定方面提供支持,帮助企业摆脱失信行为的“阴影”。

据统计,2024年,当事人对民事裁判自动履行率同比增长6.2个百分点,申请执行案件同比下降6.3%;执行到位金额2.3万亿元,同比增长3.5%。通过完善失信惩戒和信用修复机制,纳入失信名单245.7万人次,同比下降23.4%;282.1万人次通过信用修复回归市场,同比增长35.4%。

数据“拐点”的背后,是最高法持续推进执行改革,出台一系列破解执行难题的实招硬招。

“在以交叉执行为代表的各项执行重点工作的推进下,2024年执行整体工作实现了‘三升三降’。”最高法执行局局长黄文俊说,“三升三降”即执行到位率、执行到位金额及信用修复人次上升,首次执行案件数、民事裁判申请执行率及新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人次下降。

什么是交叉执行?当发现因不当干预、消极执行、执行法院力量不足等因素导致执行工作长期未有效推进,或因多案存在关联,案件疑难复杂需要上级法院协调、其他法院配合的,可依法开展交叉执行。交叉执行的具体方式包括督促执行、指令执行、提级执行、集中执行、协同执行等。

黄文俊介绍,交叉执行推行一年半以来,人民法院通过交叉执行化解了许多重案、难案、骨头案,逐步成为执行条线常态化、长效化的日常工作。截至今年3月31日,全国法院交叉执行案件近30万件,取得实质进展或化解近15万件,执行到位金额将近1600亿元。

兼顾“力度”与“温度”

执行工作是依靠国家强制力实现胜诉当事人权益的手段。最高法研究室主任周加海表示,执行不意味着只突出强制性,而是应当在依法推进执行工作的同时,贯彻规范文明执行的工作理念,兼顾执行的“力度”与“温度”。

近年来,人民法院通过推行惩戒分级分类、宽限期及单次解禁机制,帮助有失信行为但发展前景良好的被执行人“造血再生”,实现债权兑现和企业保护双赢。

人民法院根据被执行人不同严重程度的失信行为,给予其不同的惩戒期限,如失信被执行人积极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或主动纠正失信行为的,人民法院可以提前删除失信信息,及时帮助失信被执行人修复信用。对于拟纳入失信名单的被执行人,人民法院向其充分释明纳入失信名单的后果,并因案施策,给予其一个月至三个月的宽限期,推动其由拒不履行转变为积极与申请执行人达成执行和解,保障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在实践中,人民法院也会考虑到失信被执行人的特殊情况。

4月7日,最高法公开发布第45批共6件执行实施专题指导性案例。其中,指导性案例254号“厦门某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与福建某体育产业有限公司财产保全扣划实施案”,即是一起法院采取执行立案前保全扣划措施顺利执结的案例。

“本案例对执行立案前保全扣划措施予以确认,并明确了具体适用条件。”周加海分析,案例同时明确,被保全人向法院申请采取该措施全额清偿债务的,人民法院可以向被保全人出具自动履行证明。这样既能让债权人快速兑现胜诉权益,又能避免给自动履行的债务人的征信带来不利影响。

凝聚合力解决“执行难”

畅通完善法院内部治理机制,建立“立审执一体化”,是最高法持续推进执行改革的举措之一。通过加强立案、审判、执行等不同部门的协调配合,推动矛盾纠纷在执行前化解,凝聚法院内部解决“执行难”的整体合力,也起到了遏制执行案件快速增长势头的作用。

什么是“立审执一体化”?最高法发布的另一起指导性案例明确,对于被保全的款项,人民法院在作出生效裁判后、立案执行前,可以根据申请依法对该款项作出扣划裁定。周加海介绍,在具体操作上,根据被保全人的申请,人民法院审判部门经审查不存在可能损害其他债权人合法权益情形的,可以使用原案号作出扣划裁定被保全的款项,移送执行部门实施。

社会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提出“严格失信被执行人认定程序,优化相关失信惩戒措施”“建立健全统一规范、协同共享、科学高效的信用修复制度,鼓励失信主体主动纠正失信行为”。

下一步,人民法院将坚持打击严重失信与善意文明执行“两手抓、两手硬”,持续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经济日报记者 李万祥)

相关阅读
  • 近日,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人民法院发布的“两行人相撞案”普法案例引发争议央视《法治在线》联系到青岛市李沧区人民法院法院回应,关于“安全距离”,表述存在使用不恰当的问题。行人相撞摔骨折获赔7万 走路也有“安全距离”?据此前报道,刘某和王某在人行道上一前一后同向而行,刘某在前面边走边接电话,突然转身往回走
  • 川观新闻记者 刘珩今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5月9日,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公布了去年以来省内发生的十起自然灾害成功避险案例。四川是自然灾害频发之地,提前转移避险,能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记者梳理发现,这批案例涉及山洪、泥石流、滑坡
  • 3月,上市保险公司的2024年成绩单陆续揭晓。纵然2024年的经营业绩是可喜的,但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尤其是具备长期资金投资能力的人身险公司而言,更要看到短期经营之外的长期价值。2024年9月出台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十条3.0”)也指出,保险业要充分发挥“经济
  • 7日白天:多云有时晴南风4-5级阵风7级最高温度23℃最低温度12℃7日20点—8日20点:阵雨或雷阵雨转多云12/23℃空气质量:良紫外线:3级湿度:100%穿衣:T恤旅游:一般洗车:不适宜晨练:较适宜感冒:易发未来一周天气预报沈阳资讯气温攀升 阴雨频频预计受高空槽影响,从周三(7日)开始一直到周
  • 渝北区融媒体中心近日,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法院倡议发起,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共同签署《生态环境司法修复执行委托协议》,并联合渝滇两地15家单位,联合发布携手推进长江生态环境法治保护倡议书,在“长江第一湾”石鼓码头共同开展增殖放流活动,为推进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司法力量。法院干警开展增殖放
  •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模拟法庭’,由真正的法官、律师和我们共同组建的庭审现场,让我切实感受到法律的庄严和力量。模拟法庭不仅是技能训练,更让我思考如何用所学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参加完模拟法庭的张同学如是说。为激发法学生学习热情,加深他们对法律条文的理解,4月30日,西安莲湖法院与西安交通大学及一家
  • 衡阳南岳区新晋热门地标“时光之城·1944”,游客们在民国风格的建筑群中穿梭,欣赏歌舞表演、传统武术、戏曲演出,深度体验20世纪40年代衡阳的民俗风情。“五一”期间,崀山景区共接待游客27.79万人次,同比增长48.21%,实现门票收入518.88万元,同比增长71.59%;营业收入1130.10万
  • 央视网消息:“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交通出行迎来了返程客流高峰。公路方面,中长途返程车流与短途返程车流叠加,返程高峰显现,时段性拥堵特点突出,预计16—18时将出现返程拥堵高峰。民航方面,5日全国民航预计运输旅客232万人次,“五一”假期,全国民航预计累计发送旅客1115万人次,日均223万人次,比
  • 记者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悉,近日,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发布《黑龙江省专利产业化十大案例》,哈工大在专利转化运用领域的3项案例成功入选。此次入选的“社会计算与信息检索研究中心专利许可”“寒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化设备与方法应用”“专利转化促进‘事业单位+平台公司’双轨运行赋能龙江成果转化生态升级”3项案例
  • 记者从交通运输部了解到,“五一”假期第三天,交通出行保持高位运行,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28025万人次,各地交通部门多措并举加大出行保障力度。假期第三天,全国铁路客运量预计1800万人次,各地铁路部门精心组织客流疏导。公路方面,假期第三天,公路人员流动量预计达25802万人次,同比增长2.6%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团队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