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针灸学奠基人石学敏逝世,享年86岁
石学敏同志治丧委员会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天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石学敏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11日1时2分在天津逝世,享年86岁。

讣告称,石学敏同志是我国现代针灸学奠基人、开拓者和引领者,是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医学家,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和针灸走向世界做出卓越贡献。他为人宽厚、豁达谦逊,医者仁心、大医精诚,家国情怀、功勋卓著,深受国内外同行的敬重和爱戴。他的逝世是中医界的重大损失。
《人民日报》2021年曾报道,1938年,石学敏出生在天津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57年考入刚刚建立的天津中医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的前身)。1962年开始行医,1964年,石学敏作为优秀人才被派到北京就读卫生部针灸高级研修班,遍访名师、研习针灸,一生未改。
1968年,石学敏随中国医疗队前往阿尔及利亚。在阿尔及利亚,石学敏凭借良好的医术获得当地民众的认可,有时每天要诊治300多名异国患者,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也让世界认识了中医针灸。
70年代初,石学敏谢绝了国外医疗机构的高薪聘请,回到天津。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凭借七八个医生、几架老旧的显微镜,石学敏建起了针灸病房,建立了“电生理室”,1985年又建立了针灸心内科的重症监护室。在石学敏的带领下,一个完整的针灸医疗、教学、研究体系渐渐形成了。
回国后,石学敏致力于探索中风病的针灸治疗。他在继承古代医家对中风认识的基础上,基于中医辨病、辨证的理解,探求中风的病因病机,独创了一套新的针刺疗法,探索出中风病治疗新途径。
此后,石学敏以新的针刺法和丹芪偏瘫胶囊为主,配合康复训练、饮食、心理、健康教育等疗法,形成一整套完整、独特规范的中医中药治疗中风病综合治疗方案——石氏中风单元疗法。
石学敏致力于针灸的科学研究,在他的努力下,医院组建了老年病研究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推动国内针灸临床科研达到新的水平。
针灸学科在石学敏的带领下,医、教、研等全方面发展、壮大。如今,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病房已有近1000张病床,每年接诊国内外患者万余人,成为国内重要的针灸临床、教学和科研基地。
石学敏告诉学生,学好针灸,必须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同时吸收现代医学科技对于人体的研究成果,要学好必须下苦功夫。
据报道,石学敏的生活非常简单,也没有什么业余爱好。担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以后,管理、出诊、查房、做课题、讲学……似乎永远在工作中。但不管多忙,石学敏随时都会去病房转一圈。一天中午,医生们刚回到办公室,石学敏走进来说了一句“这针是怎么扎的?”大家立刻从椅子上跳起来,去病房挨个自查。石学敏常说“病房是检验理论的最好场所”。每次跟他查房就是现场教学,配穴是否合理、疗效为何不明显,石学敏会帮学生逐一分析。他带的团队永远保持学习状态。
随着年纪的增长,石学敏把更多精力放在传承针灸上。经过大量临床与实验,1986年,石学敏提出了“针刺手法量学”,科学衡量针刺手法,使传统针刺手法向规范化、剂量化、标准化发展,填补了针灸学发展的空白。
1999年,石学敏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了推广针灸,石学敏跑遍大江南北的基层医院,提高当地的针灸水平。他开创的独特针刺法学习班已累计有8万多名医生参加学习。每期学习班,石学敏都会亲自授课,倾囊相授、毫无保留。
1986年成为天津第一位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后,石学敏先后培养国内博士、硕士近500人,培养国外博士、硕士等80余人。他们大多成为领域里的骨干。
石学敏到过许多国家和地区传播推广中医针灸。《石学敏针灸全集》等10部著作被翻译成英法西等语言出版,成为针灸教材。长期以来,他致力于针灸学术交流和推广,先后赴100余个国家及地区讲学、诊疗,为中医针灸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4年,石学敏被授予国医大师称号。他在发表感言时说:“我将以老骥伏枥之志,将国之精粹发扬光大;将医之精华传达于世界;将传道授业作为毕生之追求。我愿意继续为祖国的中医之发展,人才之培养发挥自己的余热。力虽绵薄,志却甚坚。”
来源:人民日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本文分类:实时讯息
- 本文标签:针灸 天津 针刺 中医药大学 中医 病房 阿尔及利亚 医院
- 浏览次数:0 次浏览
- 发布日期:2025-05-11 16:10:00
- 本文链接:https://www.teamtop.cc/news/Ja8mmKe8Ae.html
- 上一篇 > 滨州新滨公园:“精”管绿空间 “质”造幸福城
- 下一篇 > 充分利用光照时差 我国首次实现跨省错峰绿电交易
-
5月17日,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国医传创工程启动仪式暨首届振华国医论坛在郑州举行。国医传创工程指导老师和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周勇,中医药科教处处长姬淅伟,河南中医药大学校长王耀献,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张晓东、院长胡仕祥和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及师生代表出席活动,共启中医
-
5月17日早晨,四川南充初三某班全体同学搬着板凳来到仪陇县总医院的广场上,拍下了一张特殊的毕业照。队列中间,是一张病床,病床上的男孩戴着氧气罩,同样穿着校服。“对于在场的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难忘的毕业照吧。”拍下这段视频的李先生说,病床上的男孩,是其妹妹的同班同学,即将初三毕业,但目前身体状况不太乐
-
近日,太原市中医医院与太原市迎泽区公办综合托育服务中心举行“医育结合”签约仪式。双方将以“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为核心,共同打造集科学育儿、中医保健、健康教育于一体的托育服务体系,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注入中医药智慧。双方围绕合作内容、目标和实施计划进行了深入交流。太原市中医医院儿科主任韩娟表示,中医在幼儿健
-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2025年也是我国首个“体重管理年”,减肥的话题持续引发大家关注。而面对层出不穷的各种减肥方式,无论是节食减肥,还是运动减肥,总会有各种坚持不下去的“理由”。那有没有一种方法既可以完成“减肥大计”,又能兼顾安全和健康,最好还能祛病强身呢? “埋线减肥呀,我瘦了十几斤呢
-
廊坊市安次区的一个数字化装配车间内,工人正在生产线上作业。贾珺摄 在雄安新区科创中心中试基地,工作人员在调试巡检机器人。 新华社发 本报记者 李如意 共研机器人、同造“一辆车”、延伸氢能产业链……在区域经济总量11年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的京津冀,以“六链五群”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成为发展的强劲
-
石学敏同志治丧委员会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天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石学敏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11日1时2分在天津逝世,享年86岁。讣告称,石学敏同志是我国现代针灸学奠基人、开拓者和引领者,是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医学家,
-
在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与母亲节即将来临的温馨时刻,一场意义非凡的演出在相辉堂北堂上演。由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红房子医院)党委、东方卫视中心、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联合出品的原创历史人物剧《王淑贞》,于5月10日、11日再度登陆相辉堂北堂舞台,连续献演两场。9年前的一天凌晨,在复旦大学工作的安茵(化名
-
近日,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神经内科病一区成功治愈一例罕见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充分彰显了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在神经系统罕见病领域的卓越专业救治能力。五个月前,槐女士右侧头面部突发疱疹,虽然经过抗病毒和营养神经治疗后疱疹逐渐消退,但一系列新的症状接踵而至,行走偏斜、言语增多且情绪欣快、记忆力减退…
-
全媒体记者 曙光 东升 陈宁在驻马店市区德善堂中医馆里,75岁的吴国启每天清晨准时坐诊。尽管已年过古稀,他依然坚持在诊室,服务于每一位患者。从医五十余载,他治愈了无数疑难杂症,更以一腔赤诚传承着中医文化。上世纪七十年代,高中毕业的吴国启开始跟随中医师傅学习中医,后又到河南省中医学院进修学习,由于早年
-
通讯员 周甜为进一步增强职工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大家以院为家、爱院如家的主人翁精神,共同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近期,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郑州大学附属脑病医院)精心组织开展了“医院是我家 我该怎么办”大讨论活动,并开展了征文和演讲比赛。讨论中,职工们围绕医院发展、个人成长、医患关系等话题,畅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