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老战士王景春的烽火岁月
听闻记者到访,97岁的新四军老战士王景春一早就起身,仔细整理好珍藏的档案资料,端坐于客厅一角静静等候。桌上那个厚实的档案袋里,泛黄的文件无声记录着他所经历的烽火岁月。从抗日战争时的枪林弹雨,到解放战争时的硝烟弥漫,再到建国后参与剿匪战斗的艰苦卓绝,老人已记不清亲历过多少场生死较量,但那条比右腿短近6公分的左腿、每逢阴雨天便隐隐作痛的后背,都是他为民族独立、国家建设镌刻下的“勋章”。
8月27日,在颍州区鼓楼街道清河社区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记者走进王景春老人的家中,听他讲述那段烽火连天的过往,感受老战士深藏心底的家国情怀。

奖章戴到胸前
家国沦陷,少年燃起义愤之火
1928年,王景春出生在河南省永城市刘河镇王楼村。在他10岁那年,日军战机的轰炸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永城沦陷。
“敌人的凶残,我到现在都忘不了!”回忆起当年的场景,老人声音仍带着难以平复的愤慨。日军在当地连续数日烧杀抢掠,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当时,永城百姓中流传着一首民谣:“四月里到十三,日本鬼子到东关,头一炮打倒三台阁(永城东关古建筑),放火来烧四关,不知房子烧多少,狼烟咕噜七八天。”这字字句句,都是对侵略者的控诉,也成了那段苦难岁月最真实的见证。
1939年,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挺进永城,一举摧毁日伪第二良民区。这支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的队伍,走到哪里都受到百姓热烈拥护,无数爱国青年争相参军,王景春的三叔王凤君便是其中之一。
1941年,年仅13岁的王景春被日军抓去挖战壕,动作稍慢就被皮鞭抽打,他的身上总是布满伤痕。更令他刻骨铭心的是,日军得知王景春的三叔参加了新四军,便将王景春的父亲抓起来严刑拷打,逼问新四军的下落。最终,父亲在被关押一个多月后,拖着满身伤痕回家。那时,王景春心中燃起熊熊怒火:“我要加入新四军,打鬼子!”

展示奖章证明
参军报国,智勇双全立战功
1943年4月,王景春经老师引荐,与16名同学一同奔赴新四军四师司令部驻地,成为一名新四军战士。因年龄较小,他被分配到通讯连,负责在各阵地间传递作战指令。
王景春先后参与新四军西进誓师大会、八里庄战斗、保安山战斗等多场关键战役。其中,八里庄战斗的激烈场景,他至今历历在目。战斗中,王景春冒着炮火在多个阵地间穿梭,将首长的作战指令准确传递到前线,保障了战役胜利。可他永远记得,就在这场战斗中,敬爱的彭雪枫将军壮烈牺牲,这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1944年冬,王景春接到一项特殊任务:化装潜伏进县城,联系有进步倾向的伪乡长购买弹药。他通过当时一名亲戚牵线,顺利与接头人见面,将满满的子弹装进竹篮,上面用干草和香烟掩盖。后乘坐亲戚安排的运粮车,准备连夜出城。
途经城门时,日军哨兵上前盘查。王景春主动掏出香烟递给鬼子,一边递一边装作胆怯模样。鬼子见他年纪小,又满脸“顺从”,接过香烟后笑着夸赞:“小良民,大大得好!”丝毫没有察觉竹篮里的秘密。
安全返回部队后,王景春将弹药交给首长,并详细汇报出城经过。首长对他的机智勇敢大加赞赏:“小小年纪,有勇有谋!”

王景春老人敬军礼
浴血冲锋,伤痕累累显担当
1945年8月解放永城的战斗,是王景春记忆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当时,1700多名日伪军负隅顽抗,妄图阻挡新四军进攻。
8月27日凌晨,随着炮火响起,解放永城的总攻正式打响。战士们迅速行动,先将板车相连推进护城河搭起简易浮桥,后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冲至城墙下,再架起云梯向城头攀爬冲锋。
由于浮桥狭窄、敌人火力密集,王景春过护城河时不慎跌落河中。危急时刻,班长一把将他拉起。他顾不上查看身上的伤口,奋力冲向云梯。可刚爬至一半,云梯被敌人推倒,他又一次坠入河中,背部重重撞在河底石块上,剧痛难忍。
即便如此,王景春仍咬牙爬上岸,继续跟随战友冲锋。最终,解放永城一战大获全胜:击毙、淹死日伪军300余人,俘虏伪军团长以下11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合计60挺、迫击炮两门。
王景春曾参加各类大规模战役20余次,负伤6次。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建国后的沿海剿匪战中。当时,他被潜藏的匪首开枪击中腿部,虽经抢救保住性命,但手术后左腿比右腿短了近6公分。此后几十年,他一直穿着特制的鞋子,左脚鞋底厚厚的鞋跟,默默诉说着那段战斗岁月。

讲述烽火岁月的故事
薪火相传,殷殷嘱托寄后人
1953年,王景春转业到地方,先后在宿县、淮北交通部门工作。后调至临泉县,历任县委办主任、计委主任、副县长,最终从临泉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岗位上离休。
离休后的几十年里,王景春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经常给后辈、社区里的年轻人讲述革命故事,把那段烽火岁月里的抗争与坚守,一遍遍传递给下一代。
“我父亲总说,现在的好日子来之不易,不能忘了过去。他常跟年轻人讲,要好好读书、听党的话,把国家建设得更强大。”王景春的女儿王冰告诉记者。
采访结束时,老人紧紧握着记者的手,殷殷嘱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忘记历史,要多读书、做好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为国家富强作出应有贡献!”
全媒体记者 任刚 通讯员 闫翊 实习生 刘苏婉/文 全媒体记者 王彪/摄
- 本文分类:实时讯息
- 本文标签:永城 日军 临泉县 伪军 那段 云梯 烽火 老人
- 浏览次数:0 次浏览
- 发布日期:2025-09-01 10:45:00
- 本文链接:https://www.teamtop.cc/news/7VEjzwoEZd.html
- 上一篇 > 鸭肉冒充牛肉串售卖,泉州一餐饮店被罚
- 下一篇 > 宁波一小学语文老师兼任英语老师引家长质疑,回应:已沟通解决,实际中难免兼任
-
听闻记者到访,97岁的新四军老战士王景春一早就起身,仔细整理好珍藏的档案资料,端坐于客厅一角静静等候。桌上那个厚实的档案袋里,泛黄的文件无声记录着他所经历的烽火岁月。从抗日战争时的枪林弹雨,到解放战争时的硝烟弥漫,再到建国后参与剿匪战斗的艰苦卓绝,老人已记不清亲历过多少场生死较量,但那条比右腿短近6
-
近几日,网络上一条视频感动了万千网友,视频文案显示:一位108岁的老人守候在高铁站出站口,等待自己78岁的女儿回家。视频中,女儿看到老母亲后,虽然手里拎着大包小包,但还是面带微笑一路小跑上前握住母亲的手。不少网友为两位老人的母女情深感动。与此同时,网上也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有人说“妈妈看起来像80
-
来源:央视军事 当山河破碎 学子“弃笔从戎,头也不回” 川军“失地不复,誓不回川” 八路军毅然摘下红军帽 深山农民铡刀挥向敌寇 …… 全体中华儿女 同仇敌忾、众志成城 挺起不屈的脊梁! 福建舰如今航行的水域 曾停靠着侵华日军“出云”号 目前 中国首艘弹射型航母 福建舰正待入列 而88年前的同一片水域
-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无情地践踏东北大地,庄河这座小城也陷入了黑暗的深渊。然而,庄河人民并未屈服,一支特殊的抗日力量——庄河大刀会在这片土地上悄然崛起。虽存续仅一年,但这支以大刀、长矛为主要武器的民众抗日队伍以热血和勇气,谱写了大连地区可歌可泣的抗日战歌。 浪潮涌动 庄河爱国志士奋起
-
为精准提升为老服务的精度与温度,华亭市东大街社区精心组织干部、网格员,常态化开展“访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入户走访行动。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传递温暖,将关怀精准送达每一位需要的高龄、独居老人身边。一声“您好”,关怀入心门“张伯,这两天腿还疼吗?”“李奶奶,降压药按时吃了吗?”这声熟悉的问候,是
-
八一建军节即将来临之际,7月26日,兴安盟委书记苏和走访慰问退役军人李明生、烈士遗属高相珍,向他们致以节日的诚挚问候和崇高敬意。李明生曾参加对越防御作战并多次立功,退休后他坚持走基层、进校园,用亲身经历讲述革命战斗故事。在李明生家中,苏和仔细询问李明生老人服役战斗经历、身体状况和家庭生活情况,感谢他
-
点击收听今天是7月14日星期一 《沈阳日报》重点关注——●在当代城市文明演进的过程中,文化节庆活动已超越单纯的娱乐功能,成为重塑城市气质、升级民生服务的重要载体。第二届中国(沈阳)喜剧电影周,在串联起快乐符号的同时,更承载着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层蜕变。请听沈阳日报、沈阳发布评论员的发声。●7月13日下午
-
记者马艳,通讯员周静日前,一场以“江岸之光·行走课堂”为主题的青少年思政实践活动,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开启。一群“追光少年”在馆内聆听抗战故事、体验红色剧游、打卡英雄街道、解锁趣味挑战,零距离感受武汉的红色魅力。活动伊始,在纪念馆讲解员熊婧洁老师带领下,学生们参观《大武汉1938》陈列展览,
-
6月12日,临县籍高某某在微信语音群聊中称“市民广场打架的两老年人中有一人被打死了”。该群聊信息被录屏后大量转发传播,引发网民关注。经县公安局调查核实,两位老人生命体征平稳。高某某最终因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处行政拘留。特别提醒: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维护网络空间秩序人人有责,要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做
-
河南经济报记者张建涛通讯员刘建峰端午临仲夏,时清日复长。5月29日,在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沈丘县东城街道办事处志远社区联合康姆福德智慧康养中心走进当地养老院,开展“情系敬老院,端午献爱心”主题慰问活动,以暖心服务与丰富物资为老人们送上节日祝福,让敬老之情在粽香中传递。活动当日,工作人员与志愿者们早早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