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发布时间:2025-06-12 06:59:00 浏览量:0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作出重要部署,旨在进一步激发“三农”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夯实“三农”工作基础。

稳步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既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抓手,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可以有效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增长,提升农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而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化发展,对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农民收入包括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其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是目前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财产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转移性收入则是农民收入的重要补充。202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19元。从收入来源看,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9799元,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2.39%;人均经营净收入7845元,占33.93%;人均转移净收入4895元,占21.17%;人均财产净收入580元,占2.5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需深入研究不同收入来源现状及其发展潜力所在,找准着力点,持续推动农民增收。

目前,我国农民收入呈现增长态势,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6.3%,收入水平连续迈上新台阶,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缩小到2.34∶1,不同地区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步缩小。同时要看到,进一步推动农民增收还面临诸多挑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还不够高,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收益总体偏低,农村产业相对单一,特色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层次较低,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空间受限。农民外出务工稳定性较低,就业质量不高,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不足,使得农民的非农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薄弱,不利于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农村地区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相对滞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需进一步深化,部分土地等资源要素尚未有效盘活,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创新乏力,农民难以获得充分的财产权益。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重要农产品生产者补贴制度还不健全,影响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长。

为解决这些现实问题,需构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健全农民增收的政策体系,优化农民收入结构,在稳住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长趋势的基础上,找准有利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点,切实保障农民转移性收入,多措并举推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一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关键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需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布局,强化优质粮食产业、畜牧产业等支柱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挖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构建国家、省、市、县、镇、村六级联动的特色产业平台体系。着力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更好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促进农业与旅游业、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农业+”教育、文化、休闲、旅游、康养、科普等融合业态,激活农村闲置资源,健全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

二是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对农民就业创业的扶持,畅通城乡人口流动渠道,完善城市落户政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依法引导和规范工商资本下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支持返乡农民创业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等。提升农业农村内部就地就近就业潜力,支持临时性、季节性灵活就业,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在新产业就业。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赋能特色农产品经营,发展农村电商、短视频直播带货、定制农业等新业态,拓宽兼业农民的就业增收来源。

三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需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上下功夫,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完善农村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机制,通过契约农业、股份合作等方式,让农民参与产业增值收益分配。同时,进一步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系,完善农村产权市场化交易机制,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水权等市场交易模式。

四是落实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农村部已经发布2025年中央财政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清单,清单包括9项稳定实施的中央财政到人到户农业补贴政策,下一步需细化补贴范围、支持对象和补贴标准。进一步完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使种粮农民有效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同时,还需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大耕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生态保护和修复等方面的生态保护补偿力度,将乡村生态优势更好转化为经济优势。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包晓斌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相关阅读
  • 图为我市开展“夏种”工作(资料图)田畴沃野绘全面振兴画卷——2025年上半年全市农业生产亮点回眸安阳融媒记者 李坤当夏日的风掠过安阳广袤田野,带着麦收后的余温与玉米田的清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铺展在眼前。大棚里,红彤彤的西红柿采收正忙;田野间,无人机“嗡嗡”掠过,与弯腰劳作的农人构成一幅流动的画;土
  • 地方经济半年报陆续出炉。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27日,我国有31个省份发布经济期中考“成绩单”。各地加快经济动能转换、深挖内需潜力,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近期各地还召开了半年经济运行分析调度会,分析形势并部署了下半年稳经济政策,包括优化营商环境、扩大开放、促进消费在内的增量措
  • 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杨阳 实习生张晴葭)7月25日,斗南花卉展览馆对外开放,展览馆将作为云南花卉产业的高品质展示窗口和游客沉浸式体验地,成为花卉产业文化的新地标。展览馆位于呈贡区金桂街与兴呈路交叉口,总面积1365.38平方米,总投资约2780万元。馆内以“追溯历史、立足产业、展望未来”为脉
  • ◇凭借冰雪旅游出圈的文旅顶流城市“尔滨”,也是农业大市,在黑龙江,每六碗饭中有一碗来自哈尔滨◇从“小块田”到“大粮仓”,从“种得好”到“卖得好”,从“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哈尔滨将充分发挥资源禀赋特色,以科技为犁、改革为耙,在广袤黑土地上辛勤耕耘“大国粮仓”的丰收希望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   本报讯(记者杨文俊)7月25日,省政府与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举行工作会谈,就深化务实合作、推进能源转型进行深入交流。省长卢东亮、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出席。副省长汤志平参加。  省企双方分别介绍了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光伏行业发展及企业运营等情况,表示,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
  • YMG全媒体记者 刘洁 通讯员 姜乾 宫本杰 文宏扬 摄影报道产业链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品牌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标志。烟台黄渤海新区以“链式思维”为引领,纵深推进产业链优化升级,持续增强产业生态韧性,打造行业品牌,全面激活产业发展动能,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数据显示,黄渤海新区已成功培
  • 中国台湾网7月14日讯 潮起黄渤海,携手向未来。7月9日上午,2025连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周活动隆重开幕。此次活动以“携手共赢 融合发展”为主题,通过同步举办第十届海峡两岸黑脸琵鹭保护主题交流会、2025连台科技产业投资促进会、大连商品交易所台青台生暑期实习、第十四届“浪漫之旅”海峡两岸科技文化研习
  • 三十年接力护航 石榴结出“致富果”在位于枣庄冠世榴园西大门的张庄村,看着石榴果缀满枝头,村民张泽明脸上满是期待。“以前石榴零散种植,不成气候,村子很落后。现在石榴果真成了‘致富果’,一多半村民买了小汽车,日子越过越红火!”张泽明说,他们这里还成了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游客越来越多,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 仪陇融媒(记者 胡威)7月9日,省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张道平到仪陇县调研定点帮扶工作。省委办公厅机关党委书记蔡琨,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王双全参加调研。张道平一行先后来到日兴镇黎明村水产养殖基地、青贮饲料加工厂,赛金镇潮水坝村肉牛养殖场、塑框包装厂等地,认真听取相关情况介绍,详细了解产业发展规模、
  • 当十月稻田在央视中秋晚会上向全球华人传递“家人团聚香香香”的祝福时,这匹从沈阳新民市兴隆堡镇走出的“黑马”,已成为诠释“中国味道”的闪亮名片——2023年登陆港交所,成为辽宁省首家独角兽企业;连续多年领跑东北大米销量,玉米单品电商销量破千万单;以创新突破传统,从480克“一人食”到现代化全链路运营…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团队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