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作出重要部署,旨在进一步激发“三农”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夯实“三农”工作基础。
稳步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既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抓手,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可以有效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增长,提升农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而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化发展,对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农民收入包括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其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是目前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财产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转移性收入则是农民收入的重要补充。202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19元。从收入来源看,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9799元,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2.39%;人均经营净收入7845元,占33.93%;人均转移净收入4895元,占21.17%;人均财产净收入580元,占2.5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需深入研究不同收入来源现状及其发展潜力所在,找准着力点,持续推动农民增收。
目前,我国农民收入呈现增长态势,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6.3%,收入水平连续迈上新台阶,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缩小到2.34∶1,不同地区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步缩小。同时要看到,进一步推动农民增收还面临诸多挑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还不够高,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收益总体偏低,农村产业相对单一,特色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层次较低,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空间受限。农民外出务工稳定性较低,就业质量不高,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不足,使得农民的非农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薄弱,不利于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农村地区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相对滞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需进一步深化,部分土地等资源要素尚未有效盘活,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创新乏力,农民难以获得充分的财产权益。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重要农产品生产者补贴制度还不健全,影响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长。
为解决这些现实问题,需构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健全农民增收的政策体系,优化农民收入结构,在稳住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长趋势的基础上,找准有利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点,切实保障农民转移性收入,多措并举推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一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关键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需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布局,强化优质粮食产业、畜牧产业等支柱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挖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构建国家、省、市、县、镇、村六级联动的特色产业平台体系。着力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更好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促进农业与旅游业、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农业+”教育、文化、休闲、旅游、康养、科普等融合业态,激活农村闲置资源,健全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
二是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对农民就业创业的扶持,畅通城乡人口流动渠道,完善城市落户政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依法引导和规范工商资本下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支持返乡农民创业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等。提升农业农村内部就地就近就业潜力,支持临时性、季节性灵活就业,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在新产业就业。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赋能特色农产品经营,发展农村电商、短视频直播带货、定制农业等新业态,拓宽兼业农民的就业增收来源。
三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需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上下功夫,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完善农村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机制,通过契约农业、股份合作等方式,让农民参与产业增值收益分配。同时,进一步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系,完善农村产权市场化交易机制,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水权等市场交易模式。
四是落实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农村部已经发布2025年中央财政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清单,清单包括9项稳定实施的中央财政到人到户农业补贴政策,下一步需细化补贴范围、支持对象和补贴标准。进一步完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使种粮农民有效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同时,还需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大耕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生态保护和修复等方面的生态保护补偿力度,将乡村生态优势更好转化为经济优势。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包晓斌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 本文分类:实时讯息
- 本文标签:收入 农民 农村 农业 农民增收 农民收入 产业 财产
- 浏览次数:0 次浏览
- 发布日期:2025-06-12 06:59:00
- 本文链接:https://www.teamtop.cc/news/5n8B9Q1Exm.html
- 上一篇 > 中国知网:“不交费将撤稿”是诈骗
- 下一篇 > 特朗普回应马斯克道歉:我认为他这样做非常好
-
大皖新闻讯 相比较能跑步能跳舞的机器人,产业更需要会干活的。2025外滩大会AI科创赛“机器人职业技能表演赛”9月10日上午在外滩大会科技集市举办。这次,机器人给大家带来了一场产业真功夫的精彩展示。以铿锵有力的《咱们工人有力量》为背景音乐的机器人暖场舞拉开了这场比赛的序幕。机器人穿过“沙漠”、翻越“
-
近年来,中国建设银行总分行上下联动,持续深化与中国食用菌协会的合作,通过“政策聚焦+产品创新+科技赋能”三维发力,将食用菌产业金融支持从单一信贷扩展至全产业链服务,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有效推动了食用菌产业规模化、智能化升级,成为金融助力乡村特色产业的行业标杆。9月5日,在享
-
当前,稳妥有序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下阶段工作,已具备一系列有利条件。未来应进一步推动从规模扩张向质效提升的深层转型,着眼于将短期消费刺激转化为长期产业生态优化。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正成为扩大内需、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抓手。近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提出,要稳妥有序推进消费品以旧换
-
新华社天津8月30日电(记者李亭)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设立6年来,依托在中国以外其他上合组织国家建立的11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开展技术、品种试验示范,目前已制定作物生产标准7项、生产技术规程10余部,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取得积极成效。这是记者30日从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新闻中心陕西省
-
昨日,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踏集团”)发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公告。报告期内,该集团收入同比增长14.3%至385.4亿元(人民币,下同),超市场预期,连续12年实现正增长,连续4年稳居中国市场第一;经营利润同比增长17%至101.31亿元,盈利能力与市场份额持续领跑中国运动鞋服行业。在
-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肖晗8月26日晚,如祺出行(09680.HK)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公告显示,公司上半年多项关键财务指标数据大幅增长,包括整体收入达16.76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大涨61.7%。其中,出行服务收入同比增长86.1%;与科技营收相关的技术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07.0%。值
-
咸宁网讯 记者汪思敏报道:8月21日,我市召开农村大龄青年婚恋交友工作推进会,团市委、市妇联向“咸宁市公益红娘”及婚介机构代表颁发合作证书,县(市、区)分管负责人及婚恋服务代表作了经验交流。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石玉华出席会议并讲话。石玉华指出,做好农村大龄青年婚恋交友工作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
-
永新融媒关于永新县遴选农村初中教师的情况说明近日,我县遴选农村初中教师一事引发网友关注。对此,我县高度重视,立即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核实,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今年暑期,我县组织农村小学教师进城遴选考试,到县城区小学任教。同时为解决全县农村小学教师富余、农村初中教师不足的问题,县教体局未经认真分析研
-
中国台湾网8月12日讯 近日,第13届云台会高原特色农业投资考察团40余位台商深入玉溪市实地考察红塔集团、猫哆哩集团、撵饭记、贡润祥茶产业、麓椿抚仙湖特色民宿、峰芒生物、圣爱健康基地等代表性企业及抚仙湖生态区,亲身体验“有一种叫做云南的生活”,寻求合作新机遇。考察云南峰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台湾
-
从枝头鲜果到精深加工产品,从“论斤卖”到“论克卖”,猕猴桃产业的“下半篇”文章,水城区如何书写?贵州水城农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猕猴桃气调保鲜库里,工人们正在清理保鲜库。猕猴桃收购时节,这里将成为最热闹的地方。与普通水果加工厂不同,这里的分拣标准精确到糖度、果型和成熟度,甚至单果重量也需严格达标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