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彩陶:5000年前黄土高原上盛开的“玫瑰”

发布时间:2025-04-28 15:46:00 浏览量:0

马厂类型的蛙纹彩陶壶李韵摄/光明图片

马家窑类型漩涡纹尖底瓶李韵摄/光明图片

半山类型垂弧锯齿纹瓮李韵摄/光明图片

马家窑类型十字圆圈纹内彩曲腹盆李韵摄/光明图片

马家窑类型长羽舞蹈纹壶李韵摄/光明图片

马家窑类型漩涡纹四系罐李韵摄/光明图片

马厂类型竖条锯齿纹壶李韵摄/光明图片

【考古中国】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开展以来,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早期文明化进程和模式日益清晰,而黄河上游的相关问题依然需要进一步厘清,目前,文明探源的很多重要问题尚未触及。因此,挑选合适的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和研究,探讨黄河上游早期文明化进程及诸多深层次问题,成为一项亟待开展的课题,可填补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在西北地区的空白。

2014年春节后不久,在单位安排下,所里的李新伟老师带领我开启甘肃考古调查之旅。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的年代距今约5000~3800年,处于中华文明探源的关键时期。所以,本次调查的重点是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的遗址。

我们从北京出发,经西安、宝鸡,穿越陇山后进入甘肃,从天水开始调查,一路沿渭河溯流而上,后翻越鸟鼠山,进入洮河流域。我们沿途观察地形地貌,踏查各类遗址,收获颇丰。调查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便是遍布多个遗址、俯拾皆是的各类彩陶(片),宛如置身彩陶的海洋。

是年秋,我们联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先选择马家窑遗址开展考古发掘,至2017年合计发掘四次,取得重要收获。2018年,双方又联合启动“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聚落与社会”项目,选择寺洼遗址作为发掘点,重点探寻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和墓地,以及一些关键生业技术在西北地区发展演变的线索。截至目前,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的发现最具突破性。

史前彩陶艺术的巅峰

马家窑文化最为常见,也最引人瞩目的便是其精美绝伦、绚丽多彩的彩陶。流畅的平行线、优美的弧线,灵动的水波、跃动的漩涡,锋利的锯齿、规整的网格、简明的十字,游动的鱼、跳跃的蛙、飞翔的鸟、栩栩如生的人面……笔锋所至,宛如一幅幅图画,意趣生动。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图案从构图到画工,无不显示出马家窑人的精巧构思、娴熟手法,以及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真挚热爱。有研究者认为,马家窑彩陶是史前时期大众艺术最完美的表达。的确,马家窑文化彩陶在延续时长、分布范围、绝对数量、相对比例、精美程度等多个方面,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中国史前彩陶的集大成者,堪称5000年前盛开在黄土高原上的“玫瑰”。

马家窑文化历经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阶段,延续长达千余年。其间,彩陶器型和纹样虽有发展变化,但彩陶的大规模生产和使用却一直是其不变的特色。马家窑文化彩陶分布范围极广,以黄土高原西部为中心,西北可至河西走廊,西南可达川西北地区,向东接近关中盆地,向北可抵蒙古高原。其影响更是深远,远达新疆、西藏,乃至长江中游、黄河下游等地区。不仅如此,在很多遗址,尤其是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彩陶(片)的数量往往非常惊人,马家窑遗址和寺洼遗址发掘出土的彩陶(片)可达数十万片。在一些遗迹中,马家窑文化彩陶(片)在同类遗物中的占比极高,常常高达50%以上,凸显出马家窑人对彩陶的高度重视和执着追求。

正因如此,马家窑人对彩陶的制作更是倾注心血,其用料之考究、造型之优美、构思之精巧、纹饰之绚丽、烧制之精良,都达到了极高水准,可称之为史前彩陶艺术的巅峰,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持久且深远的影响。

成熟完备的制陶业

考古证据显示,马家窑先民是农业人群。马家窑遗址、寺洼遗址均发现了马家窑文化丰富的炭化植物种子和动物骨骼。相关研究显示,马家窑先民与仰韶先民一样,以种植粟、黍为主。不过,与中原地区相比,一些遗址中黍的占比较高,显示出较大规模地种植了粗放型作物。马家窑先民还饲养家畜,但规模不大,渔猎活动仍然占据重要地位。这些都表明马家窑文化的生业经济虽以农业为基础,但与中原地区相比并不发达。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家窑文化发达的手工业,尤其是陶器的生产。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聚落内发现多处制陶区,见有陶泥、储泥坑、制陶工具、陶窑、作坊、烧制废品等各类与制陶相关的遗迹和遗物,环节齐全,布局新颖,很可能是一处区域性制陶中心。马家窑人为何如此重视陶器生产呢?研究显示,这可能与其所处的生业环境密切相关。马家窑文化所处区域较中原腹地环境更为复杂且不均衡。一些农业资源有限的区域,可能会因地制宜发展出独具特色的产业,比如制陶。以马家窑遗址、寺洼遗址所处的洮河下游为例,洮河北出西秦岭后,河谷稍变开阔,但可供农业种植的空间依然十分有限。不过,洮河两岸坐拥极为丰富的第三纪红土资源,属于优质的陶土。沟壑纵横的黄土台地及黄土特有的直立性,为掏挖窑炉提供了优良条件。周围山地上丰厚的自然植被,则供应了充足的燃料。上述种种因素造就了马家窑文化制陶业的发达。

马家窑先民之所以对彩陶情有独钟,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源自仰韶文化的彩陶传统;二是商品性生产的需要。尤其是后者,可能是马家窑先民极度重视彩陶的原因。有研究者提出,马家窑文化彩陶可流通至周边,乃至远距离贸易到青藏高原、川西北地区。河流可能是彩陶运输的重要通道。因此,马家窑文化虽然是农业经济,其先民却因地制宜,强化了手工业生产,特别是彩陶的烧制,作为生业经济的重要补充,成为其鲜明的文化特色。

黄河上游史前社会发展的引领者

奠定基础的农业经济、发达的手工业生产、高水平的彩陶制作,均支撑了马家窑社会发展的高度。最新考古证据显示,马家窑文化在多个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发展水平和文明化程度,是黄河上游史前社会发展的引领者。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聚落最新发现的三重长方形布局的大型“围壕(沟)”便是上述认识的最新实证。

2023年春,寺洼遗址联合考古队在遗址中部,鸦沟西侧断面发现4处位置相邻且形制相当的大型沟状遗迹。秋收后,考古队沿断面开展大范围钻探,发现4处沟状遗迹,分属3条大沟,且大致平行分布,向北延伸至红水沟,向南延伸至村委会北侧,并东向直角转弯后延伸至断崖。2024年春,考古队对3条大沟进行重点钻探,并择点发掘解剖,最终确认其为三重“围壕(沟)”。“围壕(沟)”整体近东西—南北方向,平行分布,直角转弯,形制和布局相当规整。现存东西长约610米,南北宽约440米,内部复原面积近30万平方米。中圈和外圈应属“围壕”,兼具防御和排水的功能;内圈沟内发现丰富的生产生活遗迹和遗物,应属沿“围壕”规整分布的“围沟”状生产生活区。“围壕(沟)”多处见有通道,且大致对应,应是经过规划和测量后修建的大型工程。始建和主要使用年代为马家窑类型时期,距今约5000年,是目前已知国内最早的多重长方形布局的“围壕(沟)”结构。这项工程表明,马家窑社会已具备相当高的社会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围壕”外侧还发现“疑似道路”和“夯土建筑”的线索,不排除有高等级建筑或其他重要遗迹存在的可能,说明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是有明确规划布局的,彰显了马家窑社会的发展高度和文明化程度。

马家窑文化从仰韶文化发展而来,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高水平专业化彩陶生产、交换和贸易为特色。在发展过程中,马家窑文化一路向西北、西南开拓,孕育了西部诸多考古学文化,开辟了东、西方交流的早期通道,彰显了中华文明早期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化程度,填补了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黄河上游核心腹地关键时期的空白,完善了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多元一体”格局。

(作者:郭志委,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相关阅读
  • 近日,由陕西省委网信办指导,延安市委网信办主办的“我是延安代言人”网络主题活动采风团深入延安新区、安塞区、志丹县和子长市,开展为期四天三夜的深度采访。这支由网络媒体代表和网络达人组成的采风队伍,通过实地走访、亲身体验,全方位记录了延安在城市更新、产业转型、文化传承、生态建设等方面的高质量发展成果。采
  • 7月22日凌晨,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州工夫茶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香白先生于潮州家中逝世,享年89岁。陈香白一生爱茶、研茶、传茶。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潜心研究潮州工夫茶文化,整理归纳了潮州工夫茶“二十一式”。他著有《中国茶文化》《潮州工夫茶》等专著,以学术严谨性为这门传统技艺奠定现代理论基础,并提出“七
  • 聚焦“两高四着力” 同频共振谱新篇《太行·红日》实景演出为与会人员奉上视觉文化盛宴(安阳融媒记者 戴彤 摄)出发!向殷墟甲骨文世界级文化地标迈进——2025安阳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暨入境旅游推进会综述安阳融媒记者 申昕时值盛夏,太行叠翠。红旗渠畔,宾客云集。7月17日至18日,我市召开2025安阳市文
  • 巴西汉学家沈友友2024年在家中准备工作资料。 新华社发新华社澳门7月22日电 题:巴西汉学家沈友友:在精神的世界探寻“中国房间”新华社记者齐菲、刘刚、郭雨祺当地时间21日,在遥远的巴西,一本译自中国作家鲁迅作品《呐喊》的新书在大小书店上架。译者是巴西汉学家乔治·西内迪诺,他更喜欢人们称呼他的中文名
  •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姜赟 通讯员 袁子霄从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的悠悠药香,到杭州亚运博物馆的时代脉动,再到龙坞茶学院的茶香琴韵,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四海归巢·同心筑梦”暑期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正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华侨携手踏上一场跨越千年文化与当代发展的“归心之旅”。合影千年医韵里的文化对话
  • 洞察政策动向,解读经济脉络。来看本周的《大象时政·周看点》。欢迎打开《大象时政·周看点》,先来速览一下本周河南时政都有哪些大事要事: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省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召开省委书记刘宁先后会见南亚东南亚政党领导人、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中储粮集团总经理葛巧红等嘉宾2025年黄河调水调沙水
  • 泰安,因泰山得名,寄寓“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景。泰山主峰巍峨于泰安之北。登高畅怀,吐纳风云;千年苍松翠柏,见证中华文脉不息品格;山麓大汶口遗址,映现6000年前远古曙光……泰山滋养了瑰丽多姿的文化,淬炼出这座城市勇攀高峰的魄力。这是绿意盎然的泰安市容市貌(2025年6月摄)。(陈阳摄)风骨:文脉绵长气
  • 近年来,乡村IP频频“出圈”,“村超”“村BA”“村晚”轮番走红,不仅把热闹带进了田间地头,更将乡村的烟火气与活力展现在更多人面前。如今,一股“乡村博物馆热”逐渐火了起来,研学体验、直播带货,乡村里的“文化容器”如何让村民既“富脑袋”又“富口袋”?这个现象背后隐藏着哪些文化韵味和产业机遇?位于浙江杭
  • 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我国的短剧以黑马之姿闯入国际市场,交出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超2.7亿人次下载了我国短剧,海外市场相关APP激增至237款,同比增长近4倍。这种爆发式增长,标志着我国短剧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更开创了低成本高回报的全新赛道,吸引众多企业争相入局
  • 记者日前在武川县走访时获悉,一座总投资1亿元、规划总面积1万亩的大型文旅综合体——北疆文化生态园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该项目以“北疆文化”为引领,“北魏文化”为根基,依托武川博物馆核心位置,联动北侧万兴元村与南侧生态资源,致力打造集商业服务、文化展示、娱乐体验、生态休闲于一体的呼和浩特市新兴旅游目的地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团队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5